TOKYO, Apr 22 (News On Japan) - 台湾电子巨头鸿海的崛起已成为日产和本田潜在合并讨论中的关键推动力。该公司通过代工iPhone实现快速成长,如今正在进军电动车(EV)领域,由一位曾在日本大型企业担任高层的日本籍高管领导。
这位高管是关润,目前担任鸿海电动车部门的首席战略官。此前,他曾是日产的CEO,之后成为日本电产的总裁,并短暂接替创始人永守重信担任CEO,但一年多后便辞职。外界普遍认为他的离职是一次降职。随后,鸿海将其招募来领导其EV战略。
鸿海进军汽车行业被视为促使本田与日产启动管理整合讨论的一个因素。随着日产股价持续下跌、业绩恶化,鸿海据称正在探索收购该汽车制造商的可能性。这一压力促使日产和本田加快谈判,部分原因是日本经济产业省担心本土制造商被外资收购。
鸿海成立于1974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代工制造商,以组装苹果iPhone而闻名。公司的扩张紧随全球智能手机热潮。2023年,其营收约为6.16万亿新台币,约合30万亿日元。2016年,鸿海还收购了当时陷入困境的夏普,一度令人期待日本电子品牌的复兴,尽管随着从LCD向OLED技术的转变,夏普此后陷入困境。
如今,鸿海正将其在日本的投资重新聚焦于电动车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在本田与日产的合并谈判受阻后,三菱汽车开始与鸿海就外包EV生产进行讨论。该策略旨在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提高竞争力。对于三菱而言,外包可以减少在新建工厂时可能遭遇销售不佳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鸿海将EV视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增长支柱。其对日本汽车行业的兴趣体现在与日产和本田的接触上,公司已经与全球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然而,全球EV竞争异常激烈。美国的特斯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的比亚迪凭借低价车型迅速追赶。相较之下,日本车企正面临重新思考EV战略的压力。
日产的Leaf曾是市场先锋,但如今竞争激烈。日本企业以工程技术和可靠性著称,但EV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更注重软件整合、平台扩展性以及巨额投资。这也是为什么日产和本田曾考虑合并,以筹集开发下一代汽车所需的资金力量。
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尽管丰田拥有足够的规模和资本来实施涵盖混动、汽油车和EV的全面战略,但日产、本田和三菱等企业可能无力独立推进。对这些公司而言,与包括鸿海在内的科技企业结盟,可能是它们在日益全球化且竞争激烈的EV市场中生存的关键。
Source: Kyodo